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管理机制研究及启示
2020-07-31 00:12:09
  • 0
  • 1
  • 1

文章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摘要:加拿大大学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科研管理体系、经费管理模式、国际合作交流、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成果转化等五方面对其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及分析,并立足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从科研管理运行体系、科研管理服务团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研国际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建议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改革实践中应该以学院为中心,构建以“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机构”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管理团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活动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完善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成果管理体系,建设专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与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多形式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智力,开展国际重大项目合作攻关,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高校作为人才的汇集之地,承担着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不断推进,科研作为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我国高校在改革创新中关注的核心和焦点。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保障机制,其优越性决定了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只有加强科研管理,建立行而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激发各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取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更好的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加拿大十分重视在科研领域的发展,特别是高校的科学研究。加拿大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在管理模式、经费保障、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加拿大大学在科研管理机制上的先进案例为依据,从科研管理体系、经费管理模式、国际合作与交流、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对加拿大大学科研管理进行梳理及分析,进而对我国高校科研机制给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科研机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管理机制

加拿大的高校主要分为大学(university,98所)、学院(college,150多所)、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200多所)三类,各有严格的定位,只能培养与自身学校类型相匹配的学生。其中,大学同时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学院只能招收本科生,授予学士学位;社区学院则主要提供职业培训,为成人和职业中学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只能提供文凭类证书,不能授予学位。虽然三类高校都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和进入综合性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学院和社区学院本身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几乎没有科研功能,而大学则兼顾教育和科研。

成立于1905年的加拿大麦克林杂志多年来根据学校类别、科研资金级别、学科多样性以及研究生教育与教育专业设置的广度与深度,将加拿大大学分为医博类大学(Medical Doctoral universities)、综合类大学(Comprehensive category)和基础类大学(Primarily undergraduate)三类。其中,医博类和综合类大学都是以培养高级科研人才、承担各种科研活动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医博类大学,综合类大学通常历史较短,硕士和博士学科专业开设并不全面;而基础类大学大都从事本科生教学,是兼顾少量科研的教学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不作重点。

加拿大医博类和综合类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在管理体系、科研项目和经费、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管理经历了经过多次变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而基础类大学的科研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并未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科研管理体制,因此在本文中就不做赘述。

1.1 科研管理体系

加拿大联邦政府除了给予大学巨额科研经费资助之外,几乎不参与大学的科研运行与各项管理工作,大学的科研管理由各校自主实施。在科研管理体系上,加拿大大学科研管理由校级和学院(研究机构)两个层面组成,校级层面侧重规划与顶层设计,一般由一名副校长整体统筹管理学校科研工作,下设助理、科研管理相关办公室;学院是各项管理权限的重心,由负责长、科研秘书、各系室主任管理。副校长助理及科研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帮助研究人员争取项目和资金,协助科研活动全过程管理,包括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合作,审核并提交项目申请书和建议书,应用并再开发科研系统、流程及各种服务,改进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及确保各方的责任义务等;学院(研究机构)负责科研活动中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

医博类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一般都设有医学院),可以授予绝大数学科的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很强,大多数都世界闻名,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都具有很髙的科学研究水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承担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60%的科研项目。

医博类大学的科研由副校长整体负责(图1),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设置了分管协理副校长,协助科研副校长进行科研规划与政策的决策;科研副校长领导下的科研副校长办公室是校内最高的科研管理和决策部门,统管全校科研活动、政策制定,同时直接管理科研合作、学术道德以及跨学科的重点科研机构;科研副校长办公室下设科研服务办公室,是全校科研活动的核心管理部门,办公室下设科研合同、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法律服务、财务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管理部门以及科研奖励办公室和技术转移中心。

同时,还设置了各学科的综合机构(如各学科办公室),协调学校和学院(研究机构)层面的科研业务对接;在有的大学,各个学院还设有提供科研促进服务的科研促进员(Research Facilitators),是学校上级管理机构与具体科研人员有效沟通的纽带,负责落实主动服务科研人员的各项有效措施。

综合类大学具有突出的学科研究特色,专业集中,也拥有大量研究项目,如西蒙菲沙大学、维多利亚大学、滑铁卢大学、温莎大学、约克大学等都各具特色。

综合类大学的科研副校长是决策者,下设的各业务管理部门主要从政府管理、社会各界等方面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帮助与服务;科研管理体系也是由一位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整体负责,副校长办公室下设对接政府、媒体及科研服务3个办公室;与政府、媒体对接的办公室主要协助教师争取科研项目与经费、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科研服务办公室下设人文和理工学科办公室,主要是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各类服务以及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协调。学院(研究者中心)层面,由科研副院长或者研究中心负责人整体协调,设有科研副院长办公室或者研究中心科研管理专职岗位,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全过程服务。

1.2 经费管理模式

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健康研究基金(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CIHR funding)、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基金(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Funding,NSERC funding)、社会科学及人文研究基金(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Funding,SSHRC funding)(下称“三大基金”)提供经费,以支持各自领域的科学研究。除此之外,政府还设置了加拿大联邦政府科研支持基金(Research Support Fund,RSF),用于支付大学及其附属科研机构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设施维护、科研管理、信息运营、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费用等间接成本。

RSF保证了加拿大政府对重大研究投资的效率,为加拿大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和后勤保障。同时,大学的科研经费既有政府拨款也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但是出于独立性考虑,大学教师并不愿意承担来自于企业的横向项目,以免导致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或影响。

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经费实行自主管理,由学校根据自身体制结构特点实行校级、院级、系级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中又以院级财务管理为主,经费被分配至各学院后,由所属学院自主安排和使用,院级经费的70%用于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支出,项目开销由学院自行审核,保证了较强的科研经费配置主导权,发挥了学院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了经费的“专款专用”;校级经费(平均占比45%)主要用于学校科研基础设施的购买、维修、维护,以及学校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数据库购买、正版软件购置、知识产权转化等;占比约10%的系级经费用于科研日常管理、服务支出,如仪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等。

1.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拿大大学基本形成“整体规划,主管部门重视,专人具体实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机制。研究型大学都会制定单独全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战略计划,计划内容一般包括留学生教育与培训、国际推广、国际校友关系、国际科研合作、国际资助等方面。阿尔伯塔大学参与了600余份国家合作协议,涉及80多个国家的院校,包含科研服务协议、留学生项目、合作交流项目、奖学金项目等方面。

滑铁卢大学在2017/19财年获得的国际科研资金总量达到3960万加币,其主要来源是该校科研人员在国外获得的科研资助以及多年资助项目中落实到2017/19财年的数额,其主要国际资金来源国为美国,占总额的69.44%(图3)。2018—2019年,滑铁卢大学外派学生总数达到1235人,是2013/14年的近4倍。该数字涵盖了除海外Co-Operative education(CO-OP)项目以外的本硕博阶段学生赴海外参加的各种项目,涉及大约63个国家和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欧盟等多国或组织均有合作交流项目。此外,UBC还依托国际交流项目在海外融资用于科学研究并积极吸纳海外优秀留学生,扩大自身影响。基于此,在整个北美洲基于科研成果而成立的公司数量,UBC名列第三。

加拿大大学普遍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一般由主管副校长统管,副校长办公室整体协调,下设的国际部或国际项目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为各类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提供服务;大学一般还设置了统筹和评估国际化发展的专门部门,对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向、经费支持、活动影响以及项目可行性等事项进行评估把关。

如滑铁卢大学成立了“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定期向校长理事会和董事会提出学校国际化发展方面的建议;曼尼托巴大学设立了由各学院院长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可行性。

加拿大大学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平台。大部分研究型大学都建立了具有完备数据库的国际化信息系统和成熟国际化网站,并有专职人员及时更新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信息,为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各个大学都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来考核学校研究人员的国际研究活动参与情况,在教师聘用和年度考核制度中都设置了国际化指标,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参与情况、国际合作项目与经费、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国际学术与科研奖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

加拿大大学注重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是加拿大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理想之选。此外,近些年加拿大大学在卫生、水资源及能源领域还与非洲等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科研合作。阿尔伯塔大学确定了以中国、德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美国五个国家作为国际科研合作的重点对象,建立了以一个优势学科为引领,启动国际合作后再挖掘和拓展其他学科领域的后续合作研究。

如,阿尔伯塔大学与清华大学在北京建立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当首期能源环境合作项目顺利完成后,以此为基础延伸出油砂水管理等六个不同方向的后续合作研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魁北克大学、皇后大学先后在香港、巴黎和上海复旦大学建立了办事处,负责与这些地区的相关部门联络,进而建立战略研究伙伴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该地区学术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私营企业之间的对接交流。

1.4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加拿大政府和大学都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在政府层面,为保证加拿大在科研领域始终处于世界一流的地位,加拿大政府先后设立了“首席科学家计划”、加拿大优秀首席研究员计划、凡尼尔加拿大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班廷博士后奖学金等人才计划项目,依靠丰厚的待遇条件吸引全世界在科研各领域有成就、有前途的人才前来加拿大进行科学研究,帮助加拿大大学及其附属科研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并取得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层面,主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有利于本校学科占据世界高水平行列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一般由学院院长综合考虑各系的学科声誉及学院发展提出引进人才设想,并组建由副院长、系主任、教授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该委员研究通过后,将引进计划提交校人力资源部,由其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研媒体上发布引进招聘公告;接收到应聘材料后,由系主任按照大约10%的比例初选,再由遴选委员会按照50%左右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

面试一般安排两天时间,内容包括讲述自己科研方向与研究设想、与所有遴选委员见面交流,在这期间,有的学校还要进行同行评议,并听取系内其他科研人员意见,综合考虑后由遴选委员研究确定拟引进人选提交院长,最后,由院长确定聘任人员及其工资、福利待遇。人才培养方面,各个大学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做法,大多数会把承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手段。最具普遍性的培养方式是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产教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合作项目”及“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项目。前者是由企业、政府和加拿大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四所高校共同组建的产教研融合平台,可以向教科研人员及部分具有巨大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科研项目及实践学习机会;后者是加拿大大学普遍实行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学生和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申请进入加拿大的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为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将学习与实践融合的平台,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保证大学师资有高水平的后备力量。

另外,加拿大大学实行学术休假制度,以便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提高学术水平。在此期间,教师通常会进行学术研究与访问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实践水平。同时,学校也为教师提供在假期到世界各地高校进行交流、科研活动的机会,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科研水平创造有力条件。

1.5 成果转化模式

在加拿大大学中,只有研究型大学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且都非常注重自身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校针对联邦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号召,均设有技术转让办公室或者类似机构,专门收集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界、社会集团、行业资助人等联系,鼓励多方参与,申请专利并尽最大可能转化。

同时,大学和政府合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中心等平台,大学教师可通过这些平台转让技术、开发产品,也可根据企业需求设立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得教学内容实用化,更具有针对性。政府对这一类协同创新平台的管理制度已趋于成熟,在国家、省、市三个层面均有相关的管理条例。如,UA与埃德蒙顿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中心(TEC Edmonton),依托政府资源条件,将大学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具有实际社会效益的创新企业。据2018年TEC年度报告显示,在过去7年中,TEC共孵化373家企业机构,创收10亿多加元,年度机构存活率高达97%;其中仅2017—2018年就孵化出111家机构,总创收1.09亿加元,一年后机构存活率同样高达97% 。

另外,为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之间增强了解,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各校积极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如哥伦比亚大学于2003年创立Flintbox信息平台,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截至2018年底,Flintbox信息平台的注册用户已有17000余人,近3000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该平台得以转化。

根据国际较为权威的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报告》《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国际知识产权指数》2017—2019年报告来,加拿大的创新能一直排在前20位(表1),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而根据加拿大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加拿大大学的科研活动近年来平均占全国的36%以上,而且承担了国家的大部分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学的国际研发活动比例由2000年的84%上升到了2018年95%以上;教师、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科研参与率逐年提高,“首席科学家计划”中70%以上的教授和研究员来自加拿大大学;科研成果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加拿大排名前十的大学,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部分来自发明创造和专利。由此,加拿大大学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的创新活力,使得加拿大大学的科研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加拿大国家研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思考与启示

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是基于以科研为核心的数次科技、人才和教育改革形成的,与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有诸多相似之处。医博类和综合类大学的科研管理体系都体现了加拿大大学在科研管理体系上的全面化、科学化、层次化,这超越了国内高校科研处(或科研院)以项目、成果、基地等为重心的结构特点,显得更加有力,正是在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下,加拿大科研服务部门才能够为全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为深入细致的支持性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以“放管服”为核心围绕科研项目、经费、行为、平台管理、科研人员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高校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管理实践和成熟的经验可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改革实践提供思路启迪。

1)突出学院中心地位,完善科研管理运行体系

我国高校和加拿大大学相似,科研管理体系也是校、院二级管理。加拿大大学的科研管理在学校层面只负责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权限基本都在学院(研究中心),而且教师可通过各种专业委员会和董事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决策,学生成员在董事会中占到将近30%,这样的管理体系更有利于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校层面是由科技处(科研院)统一负责实施,学院和研究机构按照科技处(科研院)的安排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没有自主决策权限,这种管理体系虽然决策程序民主集中,便于快速布局与反应,但相应地会带来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对此,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构建以“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机构”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向学院和研究机构下放各项决策权限,特别是经费和绩效考核权限,而不只是下达任务和指标;在学院和研究机构设置专职科研管理岗位(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副学长还分管其他工作,科研秘书多为兼职),促进形成校、院(研究机构)两级科研管理服务队伍的联动机制;同时,在进行各项政策制定的时候,要广泛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其诉求、调动其积极性。

2)强化管理服务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活动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拿大大学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科研活动提供服务,从而让研究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大学会设立各级各类科研管理服务专门机构,在科研全周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服务。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受行政化思维主导,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端。对此,我们应强化科研管理服务团队建设,构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了解学校科研领域、熟悉高校科研规律、充满活力的管理服务团队,以便为科研人员开展各类科研活动提供法律咨询以及财务、信息、社会协调沟通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

同时,高校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从制度和规范管理入手,通过教育引导、定期外派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专题培训、服务效能考核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实现高校各部门间科研资源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使得各类科研业务实现“网上办”“马上办”。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或者类似机构,在研究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在专利申请方面,这些机构联合社会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拟申请专利的成果进行审核评估,只有被评估认定为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成果才资助成果完成人申请专利,因此,加拿大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

我国高校通过调整政策和收益分成等激励措施来鼓励科研人员做好成果转化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对此,我国高校应从科研成果管理的源头抓起,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科研计划和方向,围绕市场需求做好成果培育,建设集研发、中试、转化、众创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成立专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与服务体系,由专业人员协助教师做好成果转化,围绕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遴选成果,最大限度发挥科研潜力,真正推动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4)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模式,提升高校科研国际化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科研“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参加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仍然不足。加拿大大学一般都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学校层面上的办事处,帮助本校研究人员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产学研对接和联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主动为广大科研成员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寻求机会。

我国正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各高校应该抢抓国际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多形式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智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建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员、资源和信息国际交融,开展国际重大项目合作攻关;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要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究与合作、建立海外研究中心,立足本校科研特色寻求优质的合作伙伴,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前沿性的合作研究,使科研人员有机会与世界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享创新成果和研究经验,创造具有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本文作者:杨红斌,就职于长安大学科技处;荆秀艳,就职于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王鹏飞,就职于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本文转载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微信公众号。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